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

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实录 | 第20期)

差不多先生传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实录
执教: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梁昌辉
整理:杨瑜瑾 范道协

板块一
知人物,说印象

师:我们来学习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生读课题)
师:大家都预习过了吧?说说你对差不多先生的印象,你来说说。
生:差不多先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也不肯计较,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师:你是对他的称赞,你呢?(问另一学生)
生:差不多先生非常的懒惰,因为他总是不肯认真做某一件事,总是以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为借口。
师:好的,谢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同学非常有意思,一个是肯定差不多先生是有德行的人,用的是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也不肯计较,另一位同学却说他懒,用的也是相同的评价。很特别。
上课伊始,老师用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非常亲切、自然。同时,结合课文的预习,让学生通过初读文章,大致了解了差不多先生这个人。课前,大家各抒己见,出现了对差不多先生的两种不同的评价。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的方式会让后面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板块二
精读文,赏细节

师:昨天预习读篇文章的时候,大家有没有笑?
生:笑了。
师:为什么会笑,我要采访一下,来。
生:因为差不多先生每次做事都不肯认真,总是闹出许多笑话,是个非常可爱的人。
师:非常可爱,他最可爱在哪里呢?你说说看。(生:他做事非常精明)
师:你觉得他有什么特点?
生:他会把山西说成陕西,千字会写成十字
师:这是具体的事情,有没有最特别的地方?
生:他快要死的时候还在说差不多就好了。
师:这是他的?(生:临终嘱托)
师:那是他的?(生:格言)
师:大家现在读六年级,应该都听过格言这个词。你说说看,你是怎么理解格言的?
生: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话。
师: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有一句怎么样的格言?
生: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师:总结为三个字就是?
生:差不多
师:这个人最有意思就是他说话有个格言,就叫?(生齐:差不多)
师:这是他的格言,其实这是他什么呀?(生:名字)
师:对,格言就是我们平时说话有口头禅,看来我们同学平时说话都特别干净,不理解口头禅这个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叫口头禅。
师:那么差不多先生在文章里面做了几件事呢?
生齐:五件事。
师:没错,这五件事他都肯定会说?
生齐:差不多。
师:那该怎么说呢?我们来看他的五句话,我们选一句,来念一念,要说的好玩、有趣。
(教师PPT出示差不多先生的五句话,生自由朗读这五句话)
师:差不多先生的格言得选的慎重一点,你选哪一句?
生:我选第四句。(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
师:差不多先生,您这话是怪谁呀?
生:我觉得这火车公司太认真了,就不能差不多得了吗?
师:听着她是在怨火车公司,是不是很好呀?来,像她这样,谁再来读一读?
生:我选第三句。(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师:你这是跟谁说话呀?
生:掌柜的。
师:对,我现在就是掌柜的,哎,你怎么千字和十字都分不清呢?差不多先生,你怎么解释啊?
生:不是差不多么?
师:你的声音怎么低下去啦?
生: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么?
师:怎么声音高上去了?难道道理在你这?好,同学,那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紧张,一时没有接上话)
师:说和不说,都是差不多。我们换一个差不多先生。
师:你最近记账,怎么千字和十字老错啊,差不多?
生:凡事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我认为啊,千字和十字应该是差不多的,不要太认真就好了。
师:那你带着这个感觉读一下这一句。(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在解释,但是你的心里还是有点疑虑的。你选哪一句,小姑娘?
生:我选第一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师:这时候发生什么事?
生:他买错糖了,他妈妈骂他。
师:多大的时候?
生:小的时候。
师:你现在多大了?(生沉默)
师:噢,不方便问女生的年龄是吧?那你小时候的话,读的时候可爱点好不好?
师扮演妈妈:叫你买什么糖来着?你买的什么糖?你瞧瞧你这孩子办事!
生扮演差不多: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师:你瞧,她读出了小孩子的味道是不是?
还有两处,没有人选吗?有没有人尝试一下?我们在读这些话的时候都在笑,这就是这个故事的好玩之处,都蕴藏在语文里面。
生:我选第二处。(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师:你有没有出去旅游过?(生点头)到河南和河北,差不多吗?
生:远
师:山西和陕西差不多吗?下次你到陕西区看看大同。你来读这句话。
生读: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师:他这句话是对谁的?
生:对先生说的
师:哦,是对老师说的,那你敢对吴老师说这句话吗?
生:不敢
师:那为什么他敢呢?
生:因为他是差不多先生
师:噢,原来如此。还有最后一处,比较难,有没有人来挑战?
生: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
师:有一点什么的味道?
生:要死的味道。
师:有一点挣扎着咽气前的味道。但是,你为什么还要说这句话呢?
生:因为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
师:因为这句话是你的?
生:格言
师:因为这句话你已经?
生:已经说过很多遍了。
师:对,因为这句话你已经说习惯了。如果文章只写差不多的口头禅,写他的这句格言,连写五遍,一定特别有意思吗?没意思!如果你们在作文中把这句写一句话写五遍,吴老师肯定会怎么做?
生:重写
师:对,重写。可是我们刚才读了五遍,就觉得非常有意思。谁能说说为什么?为什么很有意思?
生:因为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是反复。
师:反复是这样理解的吗?句子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师:好,你找一找反复的三个字我都看到,其他没看到。
生:差不多。
师:到底是差不多还是不是差不多?(生:不是差不多)不是差不多,也就是每次说的不一样?
生:一样的。
师:那还是差不多吗?我知道这孩子今天绕进去了。你看我们三班的同学读的时候一直在笑。可是笑了之后忘了一件事:要思考。一句话说了五次,为什么让我们笑?
生:“差不多”是这句话是整个文章的笑点。他渲染了搞笑的气氛,使我们感到差不多先生的不认真,不严谨的,凡事都差不多的态度
师:态度很明确,也是贯穿全文的,那么他每次说的一样吗?说的对象?
生:说的对象不一样
师:说的原因?(生:说的原因也不一样)
师:说的意图?(生:说的意图也不一样)
师:说的语气?(生:不一样)
师:说的底气?(生:也不一样)
师:听到了吗?两位男同学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你们可不能差不多就算了。
师:你看,我们知道一句话,要想反复的写,一定要注意变化,在变化中让别人体会到非常有意思,非常好玩。我们知道这五句话,五处话语都是在五件事里面。昨天我们概括的对不对?好,请一个同学快速的说说这五件事。你说我来写。
(生反馈:买错糖、分不清方向、算错账、误了车、请错医。 师相机板书)
生齐读
师:拿出我们的书写单,看一下我们的第2题,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把这五件事说一说,简单的说一说。
(学生拿出学习单,自己练习说这几件事情。)
师: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来说一说。
生:差不多先生这是个不拘小节的先生,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糖,结果他买错了。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又认错的方位。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又记错了账。有一天他又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误了火车。后来他得了急病,又请错了医生。
师:你们没有注意到,他在每讲一件事前面都加了一个时间,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你能不能明确的把时间词再讲一遍,比如他小的时候这样来说好吗?注意听,
生: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糖,结果他买错了。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又认错的方位。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又记错了账。有一天他又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误了火车。后来他得了急病,又请错了医生。
师:有人发现吗,它很完整的把故事讲完了,加了什么?就把故事讲得非常清楚,一句话。
生:她加了时间词。
师:厉害。他看出来了,这个时间词构成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也就是说这五件事正好就是差不多先生的一生。我们知道像用五件事来写一个人的文章多不多,我们目前也没学到。要想很好地安排五件事,时间是个重要的线索。下面提高一个要求,在每件事后面加上你的评价语,就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我们先找个同学来试一试,好不好?试试说说第一件事。
生:他小的时候买错糖。
师:你小时候有没有干过这样的事儿?拿错东西的有没有?妈妈让你拿洗衣粉,你拿的是肥皂,有没有发生这样?
生:有
师:很粗心,要不要紧,(生:不要紧)就把你的感受加上去,来完整的说一遍。
生:我觉得差不多先生小的时候买错糖这件事很粗心,但是也不要紧。
师:就像这样这种方式,我们先自己练习一遍,从其他四件事中选一件事情来说。
生:我选的是第五件事,差不多先生他病得很重,但是请错了医生。
师:不只是病重,还有有两个字的?
生:病急了
师:对的。这一病它就结束了生命,那叫什么?(生齐:病危)
生:差不多先生在他病危的时候,可他请出了医生,而且还还特别的将就,他对自己的生命一点也不重视。
师:什么叫特别的将就?什么叫将就?听不懂。请的是什么医生?要请的是什么医生?
生:医生
师:要请的是什么医生?(生:人医)
师:而牛医行不行?(生:不行)
师:这就叫将就。好,你继续说。
生:明明他病危的时候,却就将请了一个牛医过来给他治病,他自己的身体一点也不重视。师:他对自己的生命一点也不重视,评价非常到位,还有别的事情,这样,我们和同桌一起说说。
师:好,请你来说一下。
生:上学的时候,他认错的方位,把陕西和山西弄混了,这样不是很应该。
师: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学生?
生:对地理不熟悉
师:对地理不熟悉,对知识不了解的人,是上课比较什么样的人?
生:不听讲,比较马虎的人。
师:好,第三件事,谁说的?
生:他在一个钱铺当伙计,他对数字没有一点概念,很马虎。
师:他做任何事都很马虎,我估计他的工作也应该快没了。那第四件事是?
生:他要出门坐火车,看错时间,还说是火车公司的错。
师:那你认为呢?
生: 我认为他为了不错过火车,可以提早去搭火车。
师:所以你认为错在谁身上?
生:差不多先生。
“对话”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学生在概括那五件事情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玩”起了对话,梁老师还把自己当成了差不多先生。通过情境教学,学生明白了句中意,文中情,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教师还进行了有的放矢的训练,学生很快学会了用三字短语几件事。如果每位老师能长此以往地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契机而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幸事。

板块三
评人物,析性格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说差不多的这句格言的时候,我们普遍是认为好玩的,但是我们一评价的时候,我普遍给他是什么评价?差评。有意思,我们给的都是差评,可是我们读起来就很好玩,这为什么呢?有没有没有发现?这五件事实际上不仅涵盖了差不多先生的一生,而且还包括了哪些方面?
生: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一直都在闹笑话,比如说买糖应该是生活小事,然后在学堂的时候,这个是关于学习上的事,也闹了笑话。在工作的时候,还是说错。为了要紧的事情搭火车要到上海去,情况紧急的时候,还是错,后面得了疾病,这个可以说是万分危机的事情,还是错了。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五件事,差不多这句口头禅的危害在不断加重。大家注意到没有?
师:我们平时都有口头禅,对不对?来了。来了没有?
生:没来
师:其实我们都会有口头禅,有没有人的口头禅会最后把他的命给送了?你看作者就抓住这一句他的格言,他口头禅写了五件事,最后他的命都送了。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学习上的一件小事,生活上的一件小事?工作上的一点小马虎,最后把命都给送了。
师:想一想原因,我们笑完之后,要思考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差不多先生认为这些都是小事,从而不重视、不改正,最后闹得越来越大,最后把自己命陪着,也认为反正活人跟死人也是差不多的。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师:你瞧你说的说的,连命都变成小事了。
生:我觉得他一直都说这句话,使他养成了一个习惯。习惯是非常难改的,所以他最后也改不过来。
师:是啊,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决定命运。谁来补充?
生:我觉得差不多先生已经把他的口头禅看做一件小事。
师:已经看成一件?(生:小事)
师:也是一件?(生:自然而然的事)
师:凡事只要习惯,最后一定会影响我们终身好习惯,终身受益,坏习惯,遗憾终生。我们通过差不多声音的口头禅,学习了五件事,这个差不多是不是很好玩。这种很好玩,其实就是抓住什么来写的?
生:口头禅
师:对的,抓住他的口头禅,这样的抓住一点,那是使故事非常好玩的写法,你们原来有没有读过?(生:没有)没有读过,杨老师告诉你有没有看过漫画?比如说,我们会把人物的某一个特征画得非常突出?
师:比如说李咏我们会把它的什么画得非常大?(生:鼻子)
师:对,那刘翔,会把它什么画得非常突出?(生:鼻子)
师:对,抓住一点,像这样进行不断的聚焦,不断的放大,不断的放大,不断的聚焦的写法就叫夸张。最后这个人因为一句口头禅,把命都给送了,这是绝大的,绝妙夸张。
师:好,差不多先生,结束了。我们这堂课是不是也上的差不多?六三班同学这堂课学得差不多,还有两小节呢。赶紧看看还有一张小节写的什么?第10,第11小节写的是什么?
生:写得是差不多先生死后的事情,
师: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别忘了。这是人们对他的?
生:称赞
师:没错,人们称赞他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人们在他死后对他的称赞。来,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
学生齐读: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
师:我们知道对一个人的评价,最好的就是给他一个称号,我们程开甲先生有一个称号叫什么?看看你知不知道?四个字,叫核弹专家。那么我们对差不多先生给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是什么?
生:圆通大师
师:什么样的人叫大师呢?你觉得梁老师是不是大师?
生:是
师:所有人的大师,我们知道下棋啊刚刚学的叫学生,对不对?后来下得比较好的叫什么?叫棋手。再后来像吴昕源先生这样才叫围棋大师。那么差不多先生为什么叫大师?
生:因为他凡事都无所谓,什么事都不跟别人计较,把习惯做到了极致。
师:他刚才讲的时候讲到了三个词,都有一个共同的一个字叫不肯。去世的时候呢别人都会称赞他。其实差不多先生,人们不仅称赞他……。
生:人们还要学习,
师:学习的结果就是——
生:人人都成了差不多先生
师:那你猜猜,我们六(3)班我们成天讲差不多的人都成了怎样的人呢?
生:都成了懒人。
师:其实不肯就是什么?懒。明白了。我们这篇文章学完之后,我们就都成了这样一个人:(生齐读句子:“他有一双眼睛……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师:于是我们就说着说着,一生——
生: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
师:可是我们学钱学森要不要向钱学森学习?(生:要)
师:我们学诺贝尔,要不要向诺贝尔学习?(生:要)
师:我们学差不多,现在要不要像差不多先学习。(生:不要)那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很奇怪,那么这篇文章就让我们笑一笑结束了吗?
生:这篇文章讽刺了像差不多先生那样,不肯细致,不肯精细,不肯认真的人,警告我们要做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
师:非常好。胡适先生在同一时间,他曾经写过另外一篇文章,他这样写到:“这苟且二字,便是随随便便的意思,说得深一层,便是上海人说的撒烂污,我想起这苟且二字,唉,在我们中国真可以算是一场大瘟疫。这场瘟疫不打紧,简直把我们中国数祖国数千年来的文明,数千年来的民族精神,都被这两个字瘟死了,唉,好不伤心啊。”和这个短文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你喜欢哪一篇课文?
生:我感觉我更喜欢差不多先生,因为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写得很幽默,感觉更有趣。
师:那么这里有两篇,一篇是诺贝尔,一篇是差不多先生传,你更喜欢哪一篇?
生:我更喜欢差不多先生传。差不多先生传语言比较幽默,诺贝尔比较正经一点,严肃一些。
师:你瞧,诺贝尔对象是谁在说话?
生:诺贝尔对象是那些特别严谨,正经的人在说话。
师:那这篇文章更像什么样的人在说话?
生:更像随随便便不拘小节的人。
师:难道他很随意吗?仅仅是让你笑吗?
生:不是。这个不仅让我们学习差不多先生的精神,差不多先生其实就像我们生活的很多人一样,随随便便,不肯认真,不肯细致的人,提倡我们要认真严谨,一丝不苟。
师:很多同学最后提一个问题,既然我们人人就像差不多先生,现在我们怎么不做差不多先生。这篇文章通过夸张营造一种幽默的氛围,让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如何过,差不多如何不错。其实就是一个字,哪一个字?
生:肯。
师:也就是凡事要肯?
生:认真。
师:对于差别要肯?
生:计较。
师:对于得失要肯?
生:算账。
师:就是一个肯。世上无难事,怎样?只要肯攀登。这篇文章我刚才读的时候都很有意思,
杨老师给大家读最后的部分,这是恰恰是我们全文读的最正经的地方。
师读: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的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他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他的名誉越传越圆,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
师:好的文章是让我们笑过进行思考,学完差不多先生,这一刻真的该差不多了吧,好,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从“笑话”到“丧命”,从“不肯”到“肯”,从“幽默的氛围”到“令人思考”,老师对文章的解读随着句段的品析层层深入。老师并非在一遍又一遍地强化“文章”所蕴含的道理,而是带着学生在文本的穿行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以至于最后的由一个“差不多先生”直至“国民劣根性”,整个过程不是牵强附会,而是随着文本的解读而渐入佳境,让人深思,回味无穷。
   文字:杨瑜瑾   
           范道协
排版:刘泽惠
   审稿:李    歌   
            傅伟雄 

差不多先生传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