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凝练深刻 丰盈生动——《中国大历史》导读

经常有中学生向我咨询,读什么样的历史书,既可以全面把握中国历史脉络,又能开阔视野,拓展思维,还要节省时间。我的答案是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
这部著作以23万字的篇幅来贯通中华五千年,按照朝代沿革和政权交替,顺次展现每个历史时期的独有面目,直至20世纪80年代,叙事高屋建瓴,评论言简意赅。
具体而言,有下列四个特点:
融汇中西,拓宽思路 黄仁宇根在中国,曾就读南开大学,投身抗战,1950年代退伍后赴美攻读历史,从事史学研究,不知不觉间,就把中外历史条分缕析,加以对比,得出独到的见解。在他眼里,“中国文化为亚洲大陆产物,美国文化则离不开大西洋的传统,此中有一个深刻的差异”。他比较近代的中、日、俄三国:尽管“中国的革命通常被与明治维新相比”,但两者迥异,在日本,“构成资本主义货币管理的主要因素大多已在事前存在”,明治维新“不过在这种种商业因素之上加了一个总揽一切的政治组织,资本主义的体制就此就绪”。“中国历史也不能与俄国革命相比。中国缺乏彼得大帝以来种种西化基础,同时无隶农制度,他们在一百多年之前尚在帝俄里存在”。这样的结论很值得玩味。
(黄仁宇)
品人论事,新颖深刻 黄仁宇治史视域宽广,纵横联系,总能发人之所未发,道人之所未道。如他特别重视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华文明的影响,他说:“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这样论述,启人深思,让人耳目一新。
注重细节,厚重丰盈 黄仁宇善于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解读历史现象。他谈及唐代官职架构时,引用准确的数字,“唐代的文官集团有18805个建制的职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案牍之士与军官一并计算,凡受薪者共368668人”;他论述古代中国的灾荒,也是以数字说话:“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还有他介绍甲骨文构字原则、敦煌龙门石窟外观内景、始皇帝来历、袁绍一家父祖经历、黄巢行军路线等等,都增加了历史的厚度,让一部中国史变得丰富多彩。
文笔灵动,风格清新 《中国大历史》虽是一部学术著作,但文笔毫不晦涩,通篇浸透着活泼之风,有些评论颇有幽默感。这从设置的章目可见一斑,《兵马俑的背后》《名士成为军阀》《历史向侧面进出》《北宋:大胆的试验》《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等,都摆脱了历史叙事的死板教条,体现出历史的生动跳跃。
当然,在具体的历史铺叙中,这一特点更展露无遗。全书从西安华清池与唐、杨(玄宗与贵妃)爱情导入,本身就颇具吸引力。在简要回顾史实和《长恨歌》流传后,他说:“有了华清池和杨贵妃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存着信心,不论经过任何意识形态之熏陶,也不论古今中外,人类共同的情绪,有如一座大水库,永不会枯竭。”
在论说南宋与金《和与战的彷徨》时,他先陈述史实:“这和战歧途,始于宋朝的第八个皇帝赵佶”,再借机调侃这位亡国之君:“他要不是被命运安排而有九五之尊的话,大可以在书上绘插图或专心收藏艺术品而生活得比较妙曼,做皇帝实非所长。”这样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的叙述语言,让这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史学著作很顺畅地进入大众视野,并长盛不衰,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