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盐镇家乡记忆》之八 —说说咱街东头那闺女(田海森)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号。

你问咱街是哪?
盐镇呗。
你说那闺女是谁?
东头张学文家的千金——张雅莉。
她中等身材,美女一枚,咋一看就感觉干练,浑身透着灵气。
现在浙江义乌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做英文翻译。
听家乡人说,她曾经在成都《四川日报社》当过记者。
但在聊起我转业以后地方工作,几次到过四川汶川地震现场时,她才不经意间透露出,她自费到汶川地震现场采访过,还住了半个月的防震棚。
原来,她,我不打算要写,我怕写出来,不能概括她的全部,管窥之见,片面肤浅,误人之弟。脑子里酝酿了好一阵子,感觉不写憋得慌。尽管水平有限,但还是想一吐为快。
我在部队和转业到地方以后一直从事公文起草工作,一辈子和文字打交道,见惯了公文写作的固定模式,文字堆砌,迎合领导,违心背愿,假话套话连篇,纯粹的形式主义,八股文章,也为写材料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伤透了脑筋,退休七,八年了,决心不再动笔。
以前看过一个微信公众号,叙述关于老家《盐镇》的一片文章,写的很好,只是以后再也没有更新,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以前,我并不认识她。
3月份的一天,盐镇高中李志强老师,我们在微信聊天的时候提到她,说有个公众号“鲜衣怒马依斜桥”是东头一个女孩建的,挺好,你加她,看看他的推文,我说好的。
“鲜衣怒马依斜桥”,哇!
好大气、豪迈的的名字。
我一篇一篇,仔仔细细地阅读她的推文,感觉耳目一新,被她文章里浓郁的乡情,对自然的描绘,人性的赞美,流畅的语言所深深所吸引,希望能够加她。
照着文章后面的手机号打了过去,不曾想,她还真的加了我。
我通过“鲜衣怒马依斜桥”这个平台,也认识了盐镇街很多孩子,包括同族有抱负有志气的人。她一直想认识田华,通过介绍,头天晚上联系上田华,连续几天就推出了好几篇有关田华的文章,好快,感情是一夜没睡啊
通过聊天,才知道她的家世。她是我们田家的血脉。
她奶奶是我们生产队本家田维一(我们都叫他“老天爷”)的女儿。
论辈分,她还叫我表伯吶。
由文字结缘,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闺女才思敏捷,情感丰富,见识宽广,通透豁达。
她的文章,无论“言志”还是“抒情”,条理清晰,语言流畅,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对眼前的人和事,信手沾来,不拘一格,一气呵成,入木三分,读过她的文章,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她独处的时候并不孤独,她在观察,在思考,归纳整理思绪,一篇文章应运而生。
她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任由自己的思想自由地奔放。
你别以为她的文章里大段的景物描写是闲话,错了,她要么是烘托一种气氛,要么表现一种心情,要么是必要的铺垫。你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有种高山流水,荡气回肠,身临其境的感觉。同一个景色,同一种美食,在她的笔下,能读出不同的味道。
我看过不少文章,从未见过她有那么多的粉。
作家张承志说过:“在那种瞬间降临时,笔不是在写作,而是画着鲜艳的画,在指挥着痴狂的歌。”她是互联网新媒体写作的弄潮儿,搭建了自己的写作平台,通过写作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不得不承认,写作是需要天赋的,这种天赋与生俱来,对写作尤为重要,但不是全部。除了她天资聪颖,反应灵敏,善于观察事物,对事物和人有深刻的悟性和洞察力以外,要写作,本身要热爱写作,人没有一生下来就有与之俱来的聪慧、天赋过人。
首先是她多读书爱读书勤读书,勤奋好学是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薄积厚发,就像川流不息的江河,取之不完,用之不竭。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这个道理。
看到她对家乡的赞美,燃起了我对写作的欲望,自知才疏学浅,语言匮乏,加上平时很少看书学习,别说写点东西了,就连过去很多熟悉的字和词查了字典才知道。她为我的写作打开了一个“出海口”。现在,要写点东西,就要抽出时间,静下心来看点书,倒逼自己要“开倒车”了。
“洛阳牡丹甲天下”。
她何止不是一朵牡丹,开在盐镇街的一朵鲜艳夺目的牡丹。
嗨!后生可畏啊!
2018年5月20日作于北京
本文作者 :
田海森先生,1949年12月19日生,河南省宜阳县盐镇西村人。陆军中校军銜,解放军南京通信工程学院大专毕业,曾任原总参通信部某部组织科长,转业后任中国地震局研究所党委办公室主任、纪检检查处处长、工会副主席,2010年1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