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小常识

士不可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不弘毅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活法

作者简介 PROFILE
 孙立群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南开大学教授古代史三十余年,深受同学们爱戴。曾多次登上《百家讲坛》,易中天称赞他的主讲风格是“满腹经纶,胸有成竹,不疾不徐,娓娓道来”。

01
士人精神之一:关注社会

我们看中国古代的士人,最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由于春秋战国是一个动乱的时代。这个时期人们都在思考,国家向何处去,社会向何处去。所以他们就自然而然地萌发了一种要关注社会,要为社会做贡献的一种志向。

他们有主人翁精神,不把自己摆在社会之外,而是敢于担当,敢于去接受社会的挑战。比如大家很熟知的,像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大丈夫精神,完全站在我要为社会做贡献的高度。而这种承担精神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很理性的实践精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光有勇气不行,还要去实践。

所以中国士人,先从自我做起,“修身”;再从我的家族、家庭做起,“齐家”;然后治国、平天下。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特有的语言了。中国明朝末年东林党人有这么一副对联,很典型地表现了士人精神:“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还有一句话大家也很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我们听起来,确实感觉到很振奋。在这过程中,他们表现的就是一种不惧危难,到处去奔走,到处去游说。因为知识分子没有刀、没有枪,只有笔、只有口舌。

所以我们看到了,从孔子到孟子,周游列国,不断宣传自己的主张;从韩非、李斯到商映,到各国实现自己的志向。再比如墨子,战国初年人,所代表的是当时贫民阶层。

现在大家对他了解的,不像孔子、孟子这么多。但是他是一个非常不辞辛苦的人,带着一批学生,到处观察社会。墨子有十大主张,核心是“兼爱、非攻”。兼爱就是兼相爱,彼此一定要和谐,非攻就是不要战争。他当时听说哪个地方要打仗了,哪个地方要闹事了,就带着学生去游说、去劝说。

所以史书己载,墨子的家有四个宇:“墨突不黔”。墨就是墨子的墨;突是烟筒;黔就是黑。意思就是墨子家里的烟囱,都没有黑过。为什么?因为墨子东奔西走,每至一地,烟囱尚未熏黑,又到别处去了。

02
士人精神之二:不畏强暴

士人的一种特有的精神,就是不畏强暴,不畏高压。所以当时就出现了许多人,面对着宦官将要抓他们、杀他们的时候不跑,主动投狱,我们现在似乎不理解。

当时的一个司隶校尉李膺,因为他支持了太学生,所以朝廷要抓他。他自己不跑,他说有事就要敢于承担,主动投狱。另外一个很有名的正直的官员叫范畴,得知官府要抓他,也是主动投狱,投狱以后主动请刑。他的母亲也觉得很荣耀。这种大义凛然的精神,使我们感觉到,在危难时期,他们就是国家的中流砾柱。明朝后期的东林党,面对大宦官魏忠贤,他们多么坚贞。

这种精神当然也有它的局限性:第一,在中国古代,关注社会,实现抱负,必须在一定的位置上,掌握一定的权力。如果不当官,你纵然有宏大的抱负,也无法施展。所以在中国古代,士人往往就要人仕。在人仕也就是做官以后,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样就出现了战国后期争入仕的潮流。由于职位有限,想入仕的人很多,而那些君主,就利用有限的职位和庞大的想入仕的大军,耍弄拳脚,而士人彼此之间就容易发生内证。

所以我们常说中国士人,往往又是一个悲哀的群体。他们为了有限的职位,甚至相互厮杀。当时有一个比喻,就是士人为了争夺有限的职位,就像一群狗去抢一块骨头一样。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李斯和韩非,都是苟子的学生,同窗同学。李斯到了秦国,后来韩非也被秦王调到了秦国。当然这个“调”说得好听点,严格来讲就是用武力,让韩国把韩非交出来,因为他知道韩非很能写文章。

可是李斯一看,韩非来了,文章写得很深刻,自己不如他。如果韩非被重用,李斯不就没有职位了吗?所以后来就在秦王面前说韩非的坏话,以至于韩非被投入监狱。后来他又派人送去了毒酒,韩非口吃,想说说不清,也没人给他去通报,最后是含冤而死。

同窗好友,为了一个职位相互厮杀,怎么造成的?李斯的人品有问题,但是权力职位有限,而想争的太多,所以历朝历代这种事例是很多的。这就是中国士人的悲剧常常出现的一个原因。

我们今天研究士人,总结他们的精神,其实更多的目的还是看对于我们今天有没有益。我觉得士人精神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我们今天社会要进步,需要这种精神,也就是关注社会,热爱和平,关注民生,勇于奉献。

BOOK

本文节选自
《国学十讲:追溯中国人精神之源》
东方出版社出版·扬州讲坛丛书
国学十讲
追溯中国人精神之源
扬州

讲坛

素有“中国南方的百家讲坛”之称的 “扬州讲坛”,开办至今已有十年,已发展成为国内顶级的高端公益文化论坛。十年间,近200位名家名人登台演讲,沉淀下了丰富宝贵的内容,已由东方出版社集结成“扬州讲坛”系列图书。《国学十讲:追溯中国人精神之源》为丛书第二本,辑录十篇讲座精华,从经典文学与艺术、古代谋略、士人精神、口述历史、传统文化与修养等角度,解读传统精神,推介经典阅读,以期全面提高今人道德修养、审美情怀。

十位名人大家
分享国学研究精华与感悟
带您领略中国文化之根
扬州
讲坛

购书通道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底部【阅读原文】· 立即购买

士不可不弘毅相关文章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