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

吕游诗界 || 【特稿】写在腊八节

吕游诗界
(总第365期)
题记:我曾写过一首诗歌《所有的五谷都在这一天集合》,副标题是“写在腊八节前夜”,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唐翰存曾这样评论这首诗歌:“‘这一天’,指的是腊八节。作者在腊八节前夜创作此诗,带有记念的性质。记念往昔的岁月,记念苦难和温暖,记念一个人。”著名诗评人卢辉评论这首诗歌:“由一个民俗,一个贴心的民俗所引出的人间冷暖是这首诗最重要的伦理标签,在这世上还有比家人团聚更超常的‘伦理标签’吗?答案是否定的。”时值腊八节,我愿意把我这首诗歌,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初衷讲出来,愿我们的创作都有一个美好的渊源。祝每位读者节日快乐!(吕游)
本期诗人
(排名不分先后)
唐翰存 卢辉 金石开 吕游
封面照片:吕游的母亲和二姐在沧县老家合影投稿邮箱:zhongguo1970@126.com微信联系:wansuishige所有的五谷都在这一天集合
——写在腊八节前夜
所有的五谷都在这一天集合在锅里,母亲把它们放在一起像小时候,把我们姐弟七个放在小小的炕上,七个出窑的瓷器脸皴着,妈妈一个个洗干净像洗这些五谷杂粮,只有这一天四季是团聚的,冷和暖在一个锅里沸腾,只是少了黑豆弟弟代替黑豆种在地里今年,还是不能回家2016.1.16
ALL THE GRAINS GATHER
—Written on the Eve of The “Laba” Festival*
Lu You
On this day all the grains gather
in a pot. Mother lines them up together
like us seven little siblings in your younger days
on a little heated brick bed, seven china dolls from one kiln,
faces chapped, mama bathed us one by one until clean,
just like she washes the grains. This is the day
they reunite across four cold and warm seasons,
in one boiling pot minus the black beans.
No black beans this harvest, we planted other crops for younger brother;
he can’t come home, like last year.
【本诗由PATHSHARERS BOOKS(美国同道出版社)Duck Yard Lyricists鸭先知编译团提供翻译。翻译首发于“中国诗歌网”,责任编辑:金石开。】
云烟里的母亲
——写给腊八节的母亲
水是可以飞的,乘着火势
火是可以飞的,乘着炊烟
炊烟也是可以飞的,乘着北风
我说的水,是腊八节的水
在铁锅里汪着,像眼里汪着的泪水
我说的火,是灶膛里的火
秋天的柴草,有个香甜的归处
我说的炊烟,是腊八的炊烟
五谷杂粮如同姐妹,盘着乌黑的辫子
都是飞着的,在冬天
越冷,越能找到它们的翅膀
越能看到,乳白色的羽毛
飞高了就是云,围绕着神仙般的母亲
神仙的母亲,是小屋里的灯
母亲亮着,所有的五谷杂粮就闪着光
被母爱照耀过的,亲近着泥土
现在手牵手,亲近着母亲
水是可以飞的,火是可以飞的
炊烟也是,腊八粥的清香也是
只有母亲飘渺在云雾深处
用八十多年的心,摁着这锅饭
母亲,你说的神话
在这锅饭里,你说的神话
是我们,每一粒米都是一粒仙丹
你摁住的,留给了我们
2018.1.24

属于我的那个腊八节——诗歌《所有的五谷都在这一天集合》写作前后作者/吕游
一首诗歌的写成,是需要多种因素的。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1970年,父亲病逝,守寡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带着两岁的我和五个姐姐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乞讨生活。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姐姐们先后长大,家里有了劳力,生活有了改观。原以为生活可以一帆风顺了,没想到又过了十年,“遗腹子”的弟弟因病误诊,离开人间,痛苦至今都难以抹去。每年都过腊八节,这一天,不仅是五谷“团圆”的日子,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自弟弟去世,每到这一天,我们都会想起弟弟。饥饿早已经不再,而失去兄弟的那份痛感却如同深深楔入骨头的钉子,难以剜除。我们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诗歌创作又何尝不是!正是这种有着疼痛和酸楚感的生活,一旦融入诗句,就有了土地,有了根,有了可以发芽的沃土。我经常想:同样是面对生活,展现作为个体的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和体验,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到底有什么不同?诗歌要用尽量少的文字展示宏大的生活背景,显然,轻描淡写、随心所欲的写作难以达到这个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载体,“腊八节”对中国人,尤其北方人来说,显然有着特殊的意义。我生在北方农村,又有着挨饿的经历——小时候,曾有几个晚上,是被饿醒的,所以,对粮食我有着特殊的好感,不管是农村大集,还是城里超市杂粮摊位,甚至街道两旁摆摊卖嫩玉米棒子、卖各种豆子的,看到那些玉米、小豆、红豆、小米、黏米,那些自己曾亲手栽种过的,亲手收割过的,亲手拾捡过的……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五谷杂粮,就那么亲切,似乎每一粒米,每一颗豆子就是自己。从人生阅历,从情感深处奔流出的,一定是一条滔滔江水,即便是涓涓细流,发出的声响,也会是心跳,那么真切,令人动容。我写过很多关于腊八节的文章,包括散文、诗歌。我试图从我个人的人生历程,写出我对母亲,对每一个亲人深深的爱。我相信,文学作品,越是自己的,才最有可能是大家的,因为人类总会有一种共通的情感存在,我们写作的目的不过如此。但是,我不认为写出“大众情感”这个概念就算真的写出了大众情感,作品一定是要带到读者面前,进行验证的。这种验证,不一定要像古代诗人白居易那样,拿给邻居老太太,看看是不是“最基层”的读者能读懂。我从来不认为“懂”或者“不懂”是判断诗歌作品优劣的标准。读者的层次不同,喜好不同,阅历不同,知识层次和阶级属性——人一定是有阶级属性的——不同,带来的阅读认知就会不同。一件作品首先是从“无读者”的私人内心流淌出来的,尽量排除干扰,才有可能感动读者。同样是腊八节,同样年年过,必须年年体会,用心体会,才有可能写出与众不同的“腊八节”。因为工作原因,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但是为了过腊八节,每年我都要赶回家,在农村过这个节。母亲每年都要准备好五谷杂粮,煮上一大锅腊八粥。年轻时,母亲自己赶村大集,去买缺少的东西。现在已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耄耋之年,我们就帮着去买。从记事起,腊八节这一天,为了一锅腊八粥,母亲都要起个大早,围着锅台,熬上两个多钟头。小时候,我总是被妈妈喊醒,外面天还黑着,就要我起床吃这碗腊八粥,满满的,竖起了尖儿,一碗粥红褐色,粘粘稠稠的,蘸着白糖吃,特别香!看着我们吃得饱饱的,母亲就很高兴,说:腊八节,就要吃饱了,吃到撑着了,拉巴着腿走路,才算过节。大一些,我们就会帮着母亲,蹲在灶膛前烧火,母亲站在热气腾腾的锅边,拿个铲子来回铲动,翻动,就怕糊了锅底。锅里热气腾腾,白烟一股股冒上来,弥漫了整个屋子,母亲就是神仙了!非常感谢母亲给了我们这些美好的记忆,这为我能写出这样的一首诗准备了契机。每年写,还要每年写的不一样,这对诗歌切入角度和语言出新就有了很高的要求。我想,很多值得称道的诗歌究竟是怎么写出来的,过程是怎么一个过程?不是谁都提前做好了准备,并且能清晰的记录下来的,就像这首《所有的五谷都在这天集合》。我写出这首诗歌,现在想来,是有契机的。2015年年底,我参加了首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这次培训,圆了我多年诗歌培训学习的梦,三十位来自天南海北的诗人聚在一起,抱团取暖,其乐融融。这种感觉,和我的大家庭有什么不同呢!这多像华北平原上的金秋时节,玉米、高粱、黄豆、青豆、谷子、花生、芝麻……都熟了,被父亲收割,运回家,堆在敞篷院子里。我查阅了我写这首诗歌的日期:2016年1月16日,正是腊八节前夜,那一天,我刚从上海高研班培训学习回来不到十天。我想,能想出“所有的五谷都在这天集合”这个题目,一定和这样的培训聚会有联系吧。写腊八节,我融入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包括我的家庭背景以及当年贫困的生活状态,当然,重要的,还有母亲对我们姐弟那份深深的爱。诗歌结尾,我写“弟弟代替黑豆种在地里/今年,还是不能回家”,不是我煽情,确实是我内心对弟弟的那份思念不能释怀。弟弟走的那年,才19岁!那我为什么要选“黑豆”这一意象呢?诗歌写到最后,我曾先后用过玉米、黄豆、芝麻等词汇,都觉得不合适。后来想到了黑豆。因为粮食结构的问题,弟弟没有夭折的1980至1990年代前后,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沧州农村,还有大片的土地要种黑豆,每年家家户户除了卖掉大部分黑豆外,都要留下几十斤黑豆,换豆腐吃,我和弟弟都是爱吃黑豆磨得豆腐的,尤其小葱拌豆腐。所以,我对黑豆不仅仅是熟悉,还有很深的感情。另外,黑豆形状如同肾脏,肾脏又是身体“固本”的重要器官。农村老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孩子在家庭当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和黑豆在身体里的位置何其相似!当然,这种观念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不提也罢。更重要的一点,作为整首诗歌的基调,应该是温暖的,诗歌中我要呈现的不仅仅是我们姐弟苦难的生活,更有我们对母亲深深的爱,当然也包括对早逝的弟弟深深的怀念。在颜色中,黑色象征着黑暗,沉重,悲痛,甚至困惑,压抑。这种颜色蕴含的情感岂不和我对父亲、对弟弟的怀念之情正好吻合?后来,这首诗歌被带到当地的朗诵会上朗诵,我对“黑豆”这个词还耿耿于怀,因为每读到“黑豆”这个词,总觉得从语气、节奏上,和朗诵者的声音有些“隔”!我觉得,最后两句诗歌“看”上去很和谐,“读”出来却不是很美妙。不是每一首诗歌都适合朗诵的,最少诗歌《所有的五谷都在这一天集合》,我更愿意默默看着,读。《所有的五谷都在这天集合》,最初是无人问津的,他和我一万多首诗歌混杂在一起,就像一粒谷子和一堆谷子混在一起,看不出什么。我曾把这首诗歌投到多家刊物,参加了几个比赛,都石沉大海。也许,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因为这首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家庭背景等诸多因素很有“私家菜”特色,和一些诗评家、年轻读者之间很可能就产生年代、阅历、思想认识等诸方面的代沟,不被“认同”,表示读不懂也是正常的。但是它被发现了,并且被诗评家、翻译家、读者一点点,一点点,用赞赏涂上了金色,在时间的照耀下,闪着光。也许优秀诗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具备超前性,时间不能使它陈旧,而是时间的手越擦拭,它越光芒闪烁。我希望这首《所有的五谷都在这一天集合》有这样的特质。2018年11月21日晚:22:11完稿
吕游,男,原名吕宏友,1970年11月生于河北省沧县。创作诗歌达15000首,人称“诗痴”。诗作见《诗刊》、《星星》、《绿风》、《诗选刊》、中国诗歌网等官方专业诗歌刊物及网络媒体,入选历年《中国诗歌精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新诗》等各类诗歌选本。曾参加首届中国网络诗人高级研修班、首届河北省青年诗会。